《趣味海洋知识丛书》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,也就讲述了人与海洋的相互认识,相互探索。在这一相互对话的过程中,海洋才是具有与人类对等的灵魂。
在青少年中,海洋是一个不太有兴趣的话题,但去年和今年,有两部大片引起了他们对大海的神往与恐惧,一部叫《未来水世界》,一部叫《泰坦尼克号》。影片显示出经高度文明武装的人类,在茫茫无际的蓝色自然面前所流露出的孤独与伤感。
作为生存与幻想场景的海洋,已经不仅仅是冒险家企图跨越的一片水域,同时,也正在成为人们获取资源的对象。自从《联合国海洋公约》确立了大陆。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国家管辖范围以来,政治与经济的角逐,就迅速地从陆地移向大海。已有专家预言: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利用的新世纪。
我们早已习惯于把自然当作物质来利用,哪怕是拍上述两部大片的天才导演,也意欲把每一滴海水的艺术价值变为票房价值。然而,真正不该忽视的,是把包括海洋在内的自然,当作增长知识的宝库加以开发。可惜的是,这方面能见到的努力实在太少。特别对我们这个目光朝向大陆的国家来说,尤为如此。
最近,国家海洋局组织专家编写的《趣味海洋知识丛书》(由晨光出版社出版),在浪漫的电影之外,为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海洋秘密的知识通道。整套丛书从《神秘的海水》、《地球上的海洋》、《奇妙的水族世界》、《探索海洋的人们》四个侧面,反映了海洋的特性、海洋资源、海洋的动物和人类探索海洋所走过的历程。
在那个号称“地理大发现”的时代,驱动探险者穿越海洋的动机不仅有对商业利益的追逐,也有扩张对外在世界认识的幻想和欲望。诸如“地平线到底有没有尽头?”“我们脚下的大地到底是不是圆的”之类的大问题,竟是当时航海家和王室普遍关心的问题。于是才有迪亚士、哥伦布、达·伽马、麦哲伦的远航,于是才有一个又一个环球探险的成功,于是才有人类对地球、对海洋认识的质的飞跃。比起泰坦尼克号上许多逃难者的悲惨结局,麦哲伦等海员的死当然要有意义得多。
当《趣味海洋知识丛书》在讲述这些故事的时候,也就讲述了人与海洋的相互认识,相互探索。在这一相互对话的过程中,海洋才是具有与人类对等的灵魂。那是人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,让人向外探索的同时,也向内在的思想之海远航而去。
看来,所谓“知识”,并不只是关于研究对象的认识,也应当包括探索者自己在内,更应当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相互关系放在其中。由此,“科学”知识才会上升到艺术的层面,人们才能透过海水物质的外表,看到自己真实的影子。